
导读:最“心机”的日本巨头低息配资炒股网,靠伪装成国货,年入1651亿,如今却翻车了
不知大家是否能想象,有一个品牌打着国货的“幌子”长达40年之久。您或许很难想到,深受国内年轻人青睐的“三得利乌龙茶”,实际上并非国货,而是源自日本的品牌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该公司在前年实现了高达1651亿元的营业收入。要知道,即便是像农夫山泉这样的本土“饮料领军品牌”,年营业收入也仅为428亿,远远无法与之抗衡。
那么,一个日本品牌究竟是如何巧妙伪装,致使无数消费者误将其认作国货的呢?

一、汉字包装+中国元素,比国货更像国货
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,三得利与茶饮并无关联,那时其爆款产品是模仿苏格兰工艺酿造的。直至1981年,其竞争对手伊藤园率先推出全球第一批无糖乌龙茶,在日本市场迅速走红。三得利见此情形,自然不甘落后。然而,它起步较晚,且完全跨界进入茶饮领域,要如何实现后来居上呢?
彼时在日本,中国茶以品质优良而闻名,并且中国还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潜在市场。于是,三得利果断将“打中国牌”作为突破口。一方面,它大规模采购福建茶叶,并将此作为产品卖点;另一方面,它把广告拍摄的镜头对准中国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,三得利在中国取景拍摄广告长达二十多年。武夷山的茶园、桂林的山水、松花江的雪景,都成为了其广告中的绝美背景。在镜头里,既有茶农辛勤采茶的身影,也融入了戏曲、旗袍等中国文化符号,将“中国味道”渲染到了极致。
与此同时,三得利在产品包装上有意弱化日文元素,放大繁体字与书法设计,并搭配云纹等古典元素,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“这是中国货”的印象。
凭借这种刻意营造的假象,三得利成功开拓了日本和中国两大市场。在日本,它借助“中国正宗茶”的名头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;在中国,它又被不少人当作国货予以支持。这家最初以威士忌业务起家的企业,也因此在数十年间逐步成长为全球茶饮行业的巨头。

二、表面风光,却难掩危机暗涌
尽管三得利年营收高达千亿,但远不能就此高枕无忧。在2024年,其市场份额更是下滑了42.97%。
如今,中国茶饮市场正步入一个全新阶段,消费者对于口味和品质的要求持续提升。像东方树叶等本土品牌,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,迅速崛起。其市场份额从原先不足5%跃升至30%,一举超越了三得利。
相较而言,三得利虽然竭力营造“国货”形象,但在适应本土市场方面,逐渐暴露出短板。可以这么说,谁能够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,谁才会成为最终的赢家。而三得利,目前正面临着新的考验。
自核污水事件发生后,中国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日本品牌,三得利多年来精心营造的“国货外衣”逐渐失去效力。为了稳定市场,它不得不主动降低产品价格,试图挽回部分消费者。然而,这种举措仅能缓解短期内的销量压力。从长远角度来看,消费者信任与认同感的缺失,才是它最难弥补的潜在忧患。

三、噱头之外却翻车了
实际上,三得利在口感方面的满意度并不低,它本完全可以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青睐。遗憾的是,它却选择了最为取巧的方式,将自己伪装成“比国货更像国货”的品牌,所以当人们发现以后,翻车也是正常的。
不过,三得利并非个例。我们常见的“中华”牙膏,其背后实则是来自荷兰的企业;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“徐福记”,如今也已被瑞士企业收购。此类现象,为国内品牌敲响了警钟。
中国市场规模极为庞大,吸引着众多企业前来分一杯羹。外国企业纷纷披上“国潮外衣”,以此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;而部分本土企业却热衷于模仿“洋品牌”,从品牌名称到产品包装,都在刻意营造出“洋气”的形象。
归根结底,市场从来不缺少故事与噱头,真正能够在市场中长久立足的,始终是那些能够切实回应消费者需求的品牌。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庞大,而且发展成熟,品牌若想在此立足,关键不在于“模仿谁”,而在于“做好自己”。
深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